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绘制 “施工图”。此举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筑牢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防线。据悉,该政策的出台与 202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的 “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建议密切相关,教育部作为牵头办理单位,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等系列举措,将代表建议转化为务实行动,相关政策原文及权威解读已在考生网(kaosheng.com)“教育政策专栏” 同步更新,方便教育工作者、家长及考生查阅学习。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全国多位人大代表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指出当前工作中的短板与痛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万立调研发现,部分家长因认知局限,常将孩子的心理问题简单归为 “成长阵痛”“叛逆期”,或误解为孩子 “敏感脆弱”,不仅未能及时干预,反而加剧了问题恶化;同时,一些学校对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预防与化解心理问题的工作质效亟待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工厂制造三车间主任孟红娟在地方调研中发现,2021 年以来,当地筛查出的心理高危学生数量、因心理问题休学学生比例持续上升,且同比增速加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发态势。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汪荣秀则聚焦留守儿童群体,指出这类孩子因亲情缺失,在情感支持与社会交往中面临更多困扰,而部分家长缺乏与学校的主动沟通,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此外,县级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专业师资短缺,部分学校虽建成心理咨询室却形同虚设,无法提供稳定、安静的服务环境,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从社会层面来看,多位代表共同提到,公共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显著,行业规范缺失导致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唯分数论” 的社会氛围、网络不良信息侵蚀、校园欺凌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多重因素叠加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突出问题,来自不同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家庭教育、学校建设、社会协同等多个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万立代表建议构建 “多主体、多元化” 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为家长系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考生网已根据该建议,在 “家长课堂” 板块推出《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系列课程,邀请教育专家分享实用方法,助力家长提升教育素养。
针对学校层面的短板,汪荣秀代表建议由教育部指导各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心理测评(每学期 1 次)、个案跟踪(“一生一档”)、危机干预(24 小时响应)等流程规范;同时,鼓励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保证小学至高中每学期不少于 10 课时,并补足专职教师缺口,为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 1 名专职心理教师。这些建议已被《十条措施》部分采纳,考生网 “教案资源库” 也同步更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与 PPT 模板,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在社会协同与专业支撑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建议建立精神心理健康筛查监测数字平台,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及时发现和干预问题;同时,组织精神科专家、心理治疗专家培训学校心理教师,并设立转诊 “绿色通道”,保障学生能快速获得专业医疗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则提出搭建全国统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在线咨询、心理测评等服务,同时建立大数据监测系统,为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这一建议为后续教育部推进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
作为 “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重点督办建议的牵头单位,教育部迅速行动,构建 “高位统筹、协同联动、闭环管理” 的办理工作机制,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政策出台等举措,确保代表建议落地见效。
在前期调研阶段,教育部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服务痛点,赴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诊室与医生、就诊学生及家长沟通,详细了解青少年心理疾病诊疗情况,并将这两所医院确定为 “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监测点”,按月形成门诊情况分析报告,为制定精准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为充分吸纳代表意见,教育部于 2025 年 6 月组织召开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座谈会”,邀请提出重点督办建议的 4 名全国人大代表参会,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及 17 个相关部委负责人共同出席。会上,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达成 “多方协同、齐抓共管” 的共识,为《十条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在政策转化层面,教育部将代表建议与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十条措施》从 10 个关键维度构建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体系。针对代表重点关注的 “学业焦虑” 问题,措施明确提出强化作业管理、规范考试管理、推进中考改革,鼓励学校设立 “每周无作业日”,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从源头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针对 “体育锻炼不足、睡眠不足” 问题,要求学校保证学生 “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 2 小时”,推行 “能出汗” 的体育课,同时规范学校作息,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体系;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高危等特殊学生群体,要求建立 “一生一策” 心理健康档案,每学期至少开展 1 次家访,深化 “爱心妈妈” 结对帮扶行动。此外,《十条措施》还充分吸收了代表关于 “家校社协同”“医教融合” 的建议,推动形成多方合力。
针对代表反映的 “农村地区资源不足”“师资短缺” 问题,教育部明确将在新一轮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中开展专题调研,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推动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快补齐师资短板。
据了解,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巩固政策实施成果,一方面跟踪《十条措施》等政策的落实实效,及时调整优化举措;另一方面,针对代表集中反映的问题开展专项攻坚,将代表建议转化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为青少年营造 “家校社协同、身心和谐发展” 的良好环境。目前,考生网(kaosheng.com)已开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专题”,实时更新政策动态、专家解读及配套资源,助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及考生全面了解政策内容,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